浅谈传统中华“孝道”文化精神内核

首页    新闻资讯    健康资讯    浅谈传统中华“孝道”文化精神内核

   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,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  “孝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、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,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,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,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
   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、诞生和发展起来的。

   黑格尔曾说过“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,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。”

   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、西周的兴盛、春秋战国的转化、汉代的政治化、魏晋南北朝的深化、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,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。

 

 

    传统儒家孝道文化中的“孝”普遍适用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,从个人延伸到家庭,再从家庭延伸到整个社会,包括君主和统治者。

    在普及实施的过程中,也强调个体的内在自觉,即以道德的形式约束人们自觉积极地践行孝道,而不是被任何外在的压力所逼迫。

    曾子、孟子等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理论,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。曾参、仲由、闵损、郯子、老莱子的事迹不同程度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孝道文化特征。

     首先,五个孝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,他们的扛米、喂奶等孝行都是直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。可以看出,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和事迹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,所以更贴近现实、鲜活感人,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,这与儒家的孝道思想是一致的。

    其次,仲由百里负米、郯子鹿乳奉亲表现了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对父母的关爱,而曾参噬指痛心、闵损芦衣顺母、老莱子戏彩娱亲则表现了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,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幸福。

     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孝道从物质支持上升到精神慰藉。这一时期的孝子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,凸显了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史上的划时代意义。

     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典范,而且对两千多年乃至今天的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
2023年3月6日 17:25
浏览量:0
收藏